首次提出并豐富基于“逆境效應”的中藥材“擬境栽培”生態種植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打破傳統化學農業栽培理念,提出并踐行“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中藥生態農業宣言;構建120種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和配套技術,發布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規范、規范化種植技術團體標準175項……近日,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藥資源中心牽頭的基于“擬境栽培”的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入選2023“科創中國”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先導技術。
針對化學農業帶來的中藥材質量安全及環境安全問題,該技術團隊梳理《中國藥典》收載藥用植物的自然生境,發現只有0.94%的藥用植物以大田栽培為主,42.53%的自然生境為林緣或林下,另有43.78%的自然生境為路旁、山坡地、荒地或沙地。由此,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中藥資源中心主任郭蘭萍得出結論,道地藥材“擬境栽培”在平衡中藥材生長發育和藥效成分積累,保障中藥材質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并提出道地藥材“擬境栽培”的生態種植理論。
“我們團隊由來自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區的多支團隊組成,主要有高等院校、農科院及科研所等,其中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單位構成了團隊的主力。”郭蘭萍介紹,中藥生態農業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通過團隊協同,可以發揮地域優勢,進行優勢互補,開展大品種聯合攻關。
以丹參為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與山東分析測試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等團隊開展聯合攻關,解決丹參連作障礙、種質退化、病蟲害發生為害嚴重、化肥農藥濫用等問題。“像類似這樣的聯合攻關案例還有很多,通過交叉融合,團隊之間互通有無,達到了知識融合、技術協同的作用。”郭蘭萍說。
基于中藥生態農業理論體系,該技術構建了120種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和配套技術,突破了傳統化學農業栽培模式,在全國推廣中藥材生態種植服務并進行生產示范。目前,該技術已在河北、安徽、貴州、山東、湖北、河南、福建等20多個省市進行示范推廣,總面積達175萬畝。“通過該項技術,僅三七、霍山石斛、金銀花、丹參、蘄艾、菊花、天麻等7個品種,近3年累計新增銷售額15億元,新增利潤2.7億元,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中藥材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思路、方法與技術保障。”郭蘭萍說。
在湖北,該團隊成員基于“擬境栽培”的中藥材生態種植理論,建立麻城菊花的“一種二改三調”生態種植模式,使麻城菊花的產量和品質顯著提高,菊花畝產由原來的80多公斤增加到200多公斤,菊花綠原酸、木犀草苷等有效成分含量比之前高15~30%,菊農每畝增收5000多元。目前,該技術模式已累計推廣到10萬余畝菊花種植過程中。在此基礎上,團隊還積極助力麻城打造“百里菊花畫廊——大健康產業帶”,與麻城市政府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麻城菊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帶動地方百姓增收致富、企業增值提效。
“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不用或少用耕地,具有投入小、對環境無破壞,綜合收益高等優勢,對于提高中藥材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郭蘭萍說,“未來,我們考慮將中藥材生態種植與旅游養生、美麗鄉村等內容結合,進一步帶動觀光旅游與研學旅游的發展,攜手助力鄉村振興。”
聲 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聯系電話:028-64775583,郵箱:kefu@zyctd.com。
4月11日,第三屆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浙江烏鎮召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余艷紅出席大會并講話。余艷紅強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加快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
力爭用3年時間,中醫藥全產業鏈實現綜合年產值500億元,逐步向千億產值、百家藥企產業集群邁進——“中國南方中藥谷”在懷化崛起懷化市近日召開中醫藥產業鏈發展推進大會,提出中醫藥產業向“千億產值、百...